新闻网讯(通讯员:毛安玮)10月31日,艺术设计学院285名2025级学子圆满完成《审美考察与实践》校外教学任务,怀揣丰厚收获与对未来的希冀,顺利返回校园。此次为期12天的写生考察,以安徽泾县桃花潭镇、浙江湖州南浔古镇为目的地,锤炼学子专业技能,同时让他们在地域文化浸润中涵育人文素养。

《审美考察与实践》是面向艺术设计新生的专业基础课程。尽管多数学子经历过美术联考,但尚未真正迈入专业艺术设计学习的门槛。课程教学团队以“打通从‘小白’到‘入门’的通道”为目标,在前期近六周《视觉艺术表达基础》课程的铺垫下,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写生实践,让他们熟悉并运用视觉艺术语言进行风格化表达,锤炼“眼心手”合一的专业功底。
课程内容:双模块联动 激活“在地”感知与文化理解
本次实践课程分为“地域图式写生实践”与 地域传统审美考察”两大模块,遵循“理论 - 实践 - 理性归纳”的学习逻辑。
地域图式写生实践,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手段。学子们围绕地域群体生活状态,提炼视觉元素并进行写生创作,建立起符合绘画规律的视觉表达方式。
地域传统审美考察环节,着重了解中国民间传统审美风格的流变、方式与类型,考察不同地域、社群生活方式的共性与差异。艺术设计学子们通过文化田野调查,获得大量传统艺术设计(手工艺、非遗)表达的方式方法并整理出考察调研报告,遵循由“感性到理性”的学习过程,为后期的“综合图式创作”及专业学习筑牢基础。

考察见闻:踏古村访名迹 浸润地域文化与人文之美
桃花潭镇因李白《赠汪伦》闻名,青弋江穿镇而过,徽派建筑与山水风光相映成趣。学子们在老师带领下,深入感受当地历史人文氛围,细致观察徽派建筑的形式美感与人地共生的和谐意境;在“中国宣纸之乡”泾县的宣纸博物馆,观摩宣纸制作流程与历史沿革,深刻体悟中华造纸文化的厚重。
太湖之畔的南浔古镇,作为京杭大运河要道,留存着大量清代江南古建筑。百间楼的鳞次栉比、张石铭旧宅的“四绝”装饰、刘氏梯号的中西合璧,让学子们震撼于古代木构建筑与雕刻艺术的匠心。尤其是张石铭旧宅中东阳木雕、砖雕等工艺与法国彩色玻璃雕的交融,让大家直观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和谐共生。
育人成效:以实践强技能 以文化铸品格
优秀的设计师不仅是形式创造者,更是文化的理解者和转译者。十二天的《审美考察与实践》课程,让艺术设计学子拓展了眼界,提升了审美水平与手绘能力,同时让他们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。在考察和写生过程中,学子们锤炼了吃苦耐劳、团队协作的品格,形成积极探索的学习风气,为今后专业学习和发展积蓄了精神力量。
作为艺术设计学院专业基础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,《审美考察与实践》是社会美育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。课程紧扣时代脉搏,融入课程思政理念,以社会为课堂、以生活为对象、以人民为内容,通过在场调研、现场写生的方式,完成 “理论 - 实践 - 理论” 的闭环教学,传承了学院育人传统,助力学子成长为兼具形式创造能力与文化转译能力的优秀设计人才。
部分学生考察写生作品展示



考察写生期间,学子们围绕古建筑、传统工艺、地域风光等主题创作了大量作品。同时,通过对宽把黑陶杯、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开框花鸟罐、哥窑贯耳瓶等传统器物的观摩学习,深入理解了不同时代的工艺智慧与审美追求,为创作注入了文化养分。
(审核:刘波)